首页 > 中国高端品牌网 > 商品 > 内容页

钱理群:某些中学的语文课上得像英语课

2023-08-20 03:39:09 来源:当代教育家

本文共3000字,阅读约需5分钟

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”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不再失联

一边是“诗人已死诗已亡”的窘境,一边是“青春永在诗永生”的信念。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之间,仍有人孜孜不倦地试图弥补这条鸿沟——比如,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。

钱理群教授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推动语文教育改革,他曾和洪子诚在北大发起“让诗歌伴随一生”的毕生诗歌阅读项目,近日,脱胎于该项目的图书《和孩子一起读诗》经活字文化陆续出版上市。

为什么提出“让诗歌伴随一生”的理念?它的基本意义是什么?在几年前的一个访谈中,钱理群教授对此做出了解释:

这(读诗)绝不是对现实的逃避,恰恰相反,是以我们自己的方式,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对精神失落的现实进行补救。而要创造有意义的诗意的生活,最重要也是最简捷的途径,就是阅读诗歌。

他说,一直以来,我总有一个愿望,要把民族和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带给孩子。

正因为此,他竭力倡导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诗歌阅读的氛围,让诗歌伴随一生,让心灵诗意地栖居。

来源:解放日报,记者:曹静

Q=解放日报

A=钱理群

钱理群

1939年生,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著名人文学者。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,代表作有《心灵的探寻》《周作人传》《1948:天地玄黄》《与鲁迅相遇》《钱理群讲鲁迅》等。

01

给孩子提供一个怎样的教育环境,

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

‍‍

Q:长期以来,您一直在关注教育,以各种方式参与教育改革。提倡诗歌阅读,是否也是您的教育改革理念之一?

A:改革需要一个适当的载体,所以我一方面在“想大问题”,一方面在“做小事情”。我们知道,在众多文学形式中,诗歌是最有精神性的,因此才有“诗意”的说法。诗歌追求的是真、善、美,而这也和教育的本质相吻合。教育的目的就是给孩子一片精神的星空。因此,我认为,诗歌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最好载体,有助于让孩子回归人心本性,追求纯真、健康、向上的生活。

Q:在您看来,诗歌教育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实施?

A:最近几年,我发现,教育改革的阻力,有时并不在于教育行政部门,也不在于中小学,而是不少家长在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。所以,我开始从全方位来考虑教育改革——除了我们熟悉和强调的学校教育之外,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,那就是家庭教育。现在中国的家长,尤其是城市家庭的家长,对教育非常关注,有很高的积极性,但不知道怎么做,很多家长在“帮倒忙”,成了应试教育的积极支持者。

Q:就像您曾经说的,要考虑“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环境”这个问题。

A:家庭教育是教育改革应该关注的重要环节。我认为,诗歌教育应该成为家庭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容。发挥家长的作用,从学前阶段一直到中学、大学,大人和孩子一起阅读,培养孩子对诗歌的兴趣,也通过诗歌这一载体增强两代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,这是我理想中的家庭式的诗歌阅读氛围。

钱理群、洪子诚教授

02

“不学诗,无以言”,

用诗歌涵养人的中和之性情

Q:其实,早在2000多年前,孔子就说过:“不学诗,无以言”,将诗歌的重要性提到了很高的高度。

A:中国是“诗的王国”,中华民族一直强调以文立国,而文的核心,正是诗。我国历来就有“诗教”的传统,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诗歌教育的文化渊源和历史基础。

所谓“诗教”,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。从大的方面说,就是要以诗来管理、教化社会。这就像《诗大序》所说的:

厚人伦,美教化,移风俗,莫近于诗。

Q:在儒家的观念中,诗可以“兴”“观”“群”“怨”。

A:是的,诗能够对人的精神进行引导、教化,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

入其国,其教可知也。其为人也温柔敦厚,诗教也。

通过诗歌的吟诵,发泄不满和悲苦,使情绪得以平复(“诗可以怨”),然后,通过诗的移情兴发、潜移默化的作用,涵养人的中和之性情(“诗可以兴”),由个人心灵的净化、性情的温柔敦厚,进而发展为人与人关系的融合,弥漫于家庭、社会以至国家,就可以达到天下的长治久安与和谐(“诗可以群”)。

当然,对这样的儒家的以诗治国观,历来是有不同看法的,也不乏批评之言,但我们注重的是其中的一个合理因素,就是诗歌对个人的心性、内在精神世界以及人伦关系的重视,强调诗歌对提升、净化个体心灵的作用,也就是诗歌对心灵的熏陶、滋养。

Q:在您的学生时代,是否也受过诗歌的熏陶?

A:当时对我影响较大的是现代诗。中学阶段,我最喜欢的诗人是艾青。他的诗歌是散文化的诗歌,令我感到特别亲切。在艾青的诗中有两个重要的意象——太阳和土地,两者对青少年都是极有吸引力的。

另外,艾青又承接了俄罗斯和法国诗歌的传统,他的诗有一种内在的韵味,带点忧郁,但表达却是积极的、向上的,因此总体而言光明但不浅薄,底蕴比较深厚,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。当时我不仅爱读艾青的诗,还学着写艾青体的诗歌,直到大学阶段。

电影《三毛流浪记》(1949)剧照,9岁的钱理群

03

对精神失落的现实进行补救,

创造一种“有意义的生活”

Q:您的亲身经历说明,诗歌对于人的成长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。但是,自“五四”以来,诗教这一传统已经断裂,我们远离诗歌已经很久了。在21世纪的当下,诗教是否还有意义?还有提倡的必要吗?

A:诗歌的价值是不因时空的转变而转换的。我的一位朋友、中学老师马小平说过:

人生活在两个世界里。首先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,生活在一个世俗化的世界里,生活在一个充满着丑陋和污浊的世界里。但这绝不是生活的全部。我们每一个人还拥有另外一个世界,那是一个意义的世界,是一个诗意的世界。

“为了一种诗意地生活”,我认为,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阅读诗歌的第一条理由。

Q:“现实的世界”和“诗意的世界”之间是何种关系?

A:在今天的中国,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能回避的问题,比如人的情感的沙化、趣味的粗鄙、心灵的扭曲、人际关系的冷漠。面对这样的现实,我们作为普通百姓,总体上会有一种无能为力之感;但我相信,我们还可以“救出我自己”,这就是我经常说的,我们至少可以在自己和周围的小圈子里,创造一种“有意义的生活”“诗意的生活”。

《和哈子一起读诗》书影

Q:这是一种对现实问题的逃避吗?

A:这绝不是对现实的逃避,恰恰相反,是以我们自己的方式,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对精神失落的现实进行补救。而要创造有意义的诗意的生活,最重要也是最简捷的途径,就是阅读诗歌。

这也是我们提出“让诗歌伴随一生”的理念的最基本的意义:在不间断的诗歌阅读中,人将永远保持对生命意义的探寻,对真、善、美的向往与追求,永远保持不断提升和净化自我心灵的态势,这确实是一个人一生的生命命题,也是我们面对假、恶、丑,必须坚守的最后的人生底线。

04

诗歌是人类成长的摇篮曲,

它使我们获得对世界最好的理解

Q:“诗教”的另一层意义,就是强调诗歌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特殊作用。

A:这是因为,诗歌在本质上是和孩子最为接近的。

就人类的成长规律而言,听力的发育比视力、理解力都要早。具有声音和节奏的诗歌是对幼儿听力的最好刺激。此外,最早的诗歌是游戏歌,孩子不仅用耳朵听,还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,对儿童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有促进作用。

到儿童成长到稍有一点理解能力后,朗朗上口、易记易背的诗歌又自然而然地成为启蒙的最佳读物。所以有人说,

在声音与节奏、韵律与情感之间,儿童天生地即与诗有一种最亲密的联系。

Q:诗歌可说是人类成长的摇篮曲。

A:这“摇篮曲”一直延续到青少年时期。当从孩子升入中学后,想象力、好奇心迸发,对外部世界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。当他们提起笔来,开始抒发自我的时候,选择的体裁往往就是诗歌,因为它最能直抒胸臆,宣泄心灵。正如一位叫严凌君的中学老师所说:

几乎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,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……仿佛只有诗歌才能诉说满腹的心思,书写对生活的最初的感应。

此时,诗成了开发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个最好的途径。而当孩子进入高中时期后,开始从感性走向理性,他也会自觉地从朦胧诗转向哲理诗,仍然从诗歌的土壤中吸取养料。

《和孩子一起读诗》青少卷 内页图

Q:可以说,诗歌伴随人成长。在不同的生命阶段,诗歌都会起到不同的作用。

A:除了智力开发、情感开发、创造力开发等作用之外,诗歌是最优美、最精粹的语言,因此还能起到语言开发的作用。它凝聚了时代精神、文化传统的精髓,因此也能起到文化开发的作用。所有的以上这些,都是我们阅读诗歌的另一个理由:诗歌是教育,而且是最好的教育,它使我们获得对世界最好的理解。

05

教育应该是“定”的、“静”的、“净”的,

与浮躁的社会保持距离

Q:但当前的现实却是,正值诗意年龄的儿童、青少年远离了诗歌,他们的生活也毫无诗意可言。为什么会造成这一局面?

A:这确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。究其原因,我想是因为,诗歌的本质是超功利的,诗是最精致的艺术,也是最精神化的东西。在当前功利化、世俗化的社会中,诗歌被忽略,这与我们对精神的忽视有关,与我们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是分不开的。

正如我前面提到的,教育的本质和诗歌的特性是吻合的。教育是理想主义的,它与物质化、功利化的社会在本质上具有对抗性,它和世俗社会是有距离的。因此我认为,教育需要“定”“静”“净”——社会是浮躁的,我是“定”的,社会是喧闹的,我是“静”的,社会是污染的,我是纯“净”的。

Q:学校是社会的精神家园,但现在的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影响,逐渐世俗化、功利化。因此,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,教育也远离了诗歌。比如高考作文就不允许写成诗歌。

A:高考不考诗歌,这是可以理解的——诗歌是个性化的、难以规范的,很难有评判标准,因此必然产生矛盾:诗歌是最符合人心、直接诉诸心灵的,但考试却要求学生将诗歌分段,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、只可个性化解读不可标准化衡量的内容一一落实在“反映什么”“说明什么”“表达什么”的一道道题目中,这种考试怎么考?

Q:换言之,诗歌的作用体现在对心灵的熏陶上,当它面对考试时就缺乏操作性。

A:高考毕竟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,因此不考诗歌也在情理之中。但由于高考在中学教育中起到的是“指挥棒”的作用,诗歌在学校教育中就被必然地边缘化了。就算课本里有诗歌,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诗歌,在应试教育的狂澜下,诗歌也以应试的面目出现,被肢解成残句片语。结果是,这种知识的灌输,解剖式的分析,使得最应亲近诗的孩子“望诗生畏”。

Q:在理想情况下,诗歌教育应该是教育的一项核心内容。

A:我倡导让诗歌阅读进入家庭教育,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——为当前面临困境的诗歌提供一个新的可能性,为面临凋零的诗歌鼓劲。在我看来,一个时代的诗歌有没有生命力,取决于它能否进入青少年的心灵。我希望,诗歌阅读能成为家长和孩子的一种非功利性选择。因此,我们编辑《和孩子一起读诗》,就是把诗教传统转换成现代的教育方式,让诗歌在家庭中恢复它的本来面目,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。

《和孩子一起读诗》儿童卷 内页图

06

允许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的同时,

也要适时递给孩子一本书,引导他去阅读

Q: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和学习后,一家人围坐一起,你读一首诗,我读一段诗,一起欣赏,一起讨论。这是一种想象中的美好,但它似乎只存在于17、18世纪的欧洲。在21世纪,人们一回到家就把电视、电脑打开。有这么多充满诱惑的娱乐方式,我们还能静下心来读诗吗?

A:确实不能否认,当前对诗歌阅读的一大挑战,来自电影、电视、动画等等。这些新技术提供了视听娱乐的新的可能性,但它们也如同双刃剑,同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问题。游戏也好,动画也好,能造成一定的视觉冲击,对想象力也有所帮助,但它们是通过商业方式批量生产的,有固定模式。这种线性的、浅层的“阅读”,得到的更多的是感官的刺激,如果长期浸润其间,儿童的思维会变得浅薄,想象力被控制住了,心灵缺乏深度,缺乏个性化。

Q:全球的儿童看一样的动画,将来很可能全世界儿童的想象力都是一样的。诗歌是否能避免这种负面倾向?

A诗歌阅读是个体化的阅读,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保护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用。我们的娱乐方式需要多元化。一边倒地压抑、禁止、否定电视、电脑是不可行的,我们不可能不让孩子看电视,但是在允许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的同时,也要适时递给孩子一本书,引导他去阅读。

Q:不能让电视、网络垄断孩子的童年。

A:我们可以从一周读一个小时诗歌开始,逐渐发展成每天半小时读诗、半小时看电视,慢慢抵制动漫、游戏给孩子带来的娱乐化、低幼化的倾向。

《和哈子一起读诗》儿童卷 内页图

07

用学外语的方法学母语,

这样的语文教育是有问题的

Q:诗歌教育,对改进当前的语文教育大有益处。作为北大中文系教授,您对中学语文教育还有什么其他建议?

A:我一直在强调一点,就是要建立适应我们民族语言的语文教育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方法,受西方影响较大,偏重用理性的方法来分析汉语,强调语言分析和语法分析,其结果就是,中学语文课上得像英语课。

Q:用学英语的方法学中文,用学外语的方法学母语。

A:确实如此。没有尊重汉语的规律和独特性,这样的语文教育是有问题的。汉语有着和其他语言不同的传统和特性。比如,汉语有很强的音乐性,汉字是象形文字,有着独特的图案美和装饰美。此外,汉语还有一定的游戏性,比如对对子、猜字谜等等,都是汉语特有的。

Q:那么,我们应该怎样学汉语?

A:首先要明确,母语的教、学与外语的教、学是两回事,要区别对待。语法是用来教外国人的东西,外国人学中文,或者中国人学外文,必须搞语法,不然没法入门,而中国人在学习母语的时候就不需要强调语法。事实上,几千年来,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传统语文教育方法,比如强调朗读、背诵,重视修辞而不是语法等等。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这一传统,汲取有益的部分,恢复其中合理、科学的部分。

Q:比如,诗歌教育就是适合汉语特点的一个教育手段。

A:是的。但建立适应我们民族语言的语文教育显然是一个复杂、系统的工程,需要我们的专家、学者与相关部门去探寻。

本文来源:解放日报

喜欢今天的文章,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“在看”

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~

— END —

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

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

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

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”

不再失联

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↓ ↓ ↓

封面人物 | 两年破局,这位局长为乡村教育找到了一条出路

引领名校突围!这位校长守正出奇,令人惊叹……

封面人物 | 芬兰驻华教育参赞访问这所学校后,由衷感叹:我闻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

封面人物丨聂明智:用一生的时光,打造教育的理想国

关键词:
x 广告
x 广告